随着季节的变换,街头巷尾再次被“北极熊”的身影所占据。自消费趋势的转变让摇粒绒成为冬季的宠儿以来,它便成为了每年寒潮来袭时不可或缺的时尚选择。去年,军大衣的流行不过是网络文化中的一场短暂热潮,而被誉为“貂皮替代品”的摇粒绒却实实在在地在秋冬季节占据了主导地位多年。从2019年被誉为“摇粒绒的诞生之年”开始,到2020年摇粒绒的流行趋势迅速蔓延,如今,摇粒绒的热度已经蔓延至连高端品牌也纷纷涉足的领域。那么价格逼近两万,摇粒绒面料为何如此受欢迎?接下来就跟厦门纺织供应链展小编来一起了解下吧。
最近,意大利奢侈品牌Miu Miu强势挤进摇粒绒赛道,韩国爱豆米妮的时尚演绎,超模海狸姐的出街穿搭,这款灰色摇粒绒外套作为24年秋冬新品一登场就在网上走红。
但17600的天价,与优衣库撞款的设计,还是让中产们忍不住吐槽:合着一万七的价格,logo就占了一万六。
看着摇粒绒被如此捧上神坛,户外人也忍不住犯了嘀咕:这不就我们常穿的抓绒?都说服饰一旦占了户外俩字价格都跟坐了火箭一样直冲云霄,看到时尚圈这架势,只能说户外圈还是甘拜下风。
从具有户外属性的中层保暖神器到打工人的救命稻草,摇粒绒到底经历了什么?
抓绒、摇粒绒、珊瑚绒、羊羔绒...
分不清 根本分不清
早在摇粒绒成为时尚宠儿烂大街之前,绒类纺织物就已经悄摸占领了家里的大小角落。
如今打开家里的衣柜,能找出类似摇粒绒的单品不下10件,内用的外穿的,不仅品类丰富多样,名称更是眼花缭乱,甚至夸张到一个品类就能拥有一个专属的名字,比如抓绒内胆、摇粒绒夹克、珊瑚绒睡衣、法兰绒毛毯/地毯、羊羔绒大衣.....
有时候同类的单品在不同的圈层也有各自的偏好,户外人喜欢叫抓绒,时尚圈喜欢叫名字更洋气的摇粒绒。在以关键词为导向为购物平台上,许多品牌既不愿意放弃其户外属性又想赶上时尚这股潮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往往搞得我们消费者一脸懵逼:到底都是些啥东西?咋这么多名字?
实际上,花里胡哨的取名就像QQ咩咩噗噗奶茶的本质就是珍珠奶茶一样,撕掉过度的包装,这些其实全都是人造绒,并且可以统称为——抓绒(Fleece)。后来包括摇粒绒、珊瑚绒、羊羔绒在内的绒织物,都不过是抓绒的变体罢了。
看起来还是咱户外人更喜欢秉持原旨主义,管它薄的厚的,长毛的短毛的,统统叫抓绒就完事。
抓绒:真这么神奇?
20世纪70年代,美国老牌面料公司Malden Mills(Polartec前身)正面临订单危机,他们的羊毛纺织品越来越不好卖了。
与此同时,Patagonia的创始人Yvon Chouinard面对自己最喜欢的天然羊毛衫,苦恼于它干得慢又不好洗,于是就想寻找一款模仿羊毛保暖性又能速干且重量更轻的替代面料。
伊冯意识到人造纤维制作仿羊毛面料的潜力并带着这样的灵感找到当时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Malden Mills公司。1979年,两者合作开发出了一款以聚酯纤维双面磨毛起绒后仿羊毛的纺织面料,直接开辟出了保暖面料的新生态。
当时的抓绒还不叫Fleece而是叫Synchilla,意思是合成绒毛,1985年,巴塔哥尼亚根据这个面料设计出了第一代Snap-T套头衫。
近50年历久弥新,Snap-T仍旧是巴塔家的明星产品
制造抓绒是将涤纶经纬编织毛圈——再到圆柱形钢刷梳理机器上刷磨,这种磨毛机可以重新梳理纤维毛圈拉出绒毛但又不会破坏涤纶纤维——再经过剪绒处理——若是有摇粒工序,则就是现在所说的摇粒绒。
剪毛长短会决定摇粒粒子大小,毛越长,粒子越大,摇粒风格越蓬松,就能锁住更多的空气,保暖性也就越好。
简单来说,就是聚酯纤维布,磨毛拉绒,再剪绒,就形成了抓绒,想象一下,是不是有点像机器抓出了绒毛?
因此这种磨毛织物可以以更轻的重量达到更高水平的保暖性,御寒性是羊毛的2倍,棉花的4倍,同时还具有速干透气疏水的特点,并且这种面料可以机洗,后来被《时代周刊》及《福布斯》杂志誉为世上100种最佳发明之一。
这种面料的特性也成功征服了户外界。
1986年,这种类似于北极熊的绒毛材质的外套在欧洲的滑雪场上大放光彩,成为户外界的主流,抓绒开始拥有了各种系列和自己的名字:Polar Fleece。
随后,原本指天然羊毛的Fleece一词逐渐延伸到人造绒的范畴,到最后直接抢了Fleece过来做专有名词。比如在户外服饰的分类中,为了与天然羊毛材质做区分,常常用Wool来指代天然羊毛,而Fleece指代人造抓绒。
不过在当时,这种抓绒还很昂贵,别看抓绒现在已经沦为貂的平替,优衣库打折季甚至79块钱,一顿火锅的价格就能拿下一件摇粒绒夹克,但在80、90年代,抓绒的身价不亚于穿件貂皮,真正是中产才能消费得起的东西。
把这个价格打下来的功臣,就是优衣库。
90年代的日本,一件户外类登山的抓绒,能卖到1万日元以上,一件普通休闲的抓绒,都要5900日元以上,实在太贵。于是优衣库决定自制平价摇粒绒,它从东丽公司买来原料,在印尼纺丝,然后在中国纺织、染色、缝制,并在1994年成功推出了自主设计的第一款摇粒绒服饰,由此真正“解放”了高不可攀的摇粒绒。
如今这盛世如优衣库所愿,穷鬼也能实现摇粒绒自由。也正是优衣库真正在国内打响了摇粒绒的名号,以至于现在所有的蓬松起绒织物都被叫做了摇粒绒。
咱来捋一下开头那些不同种类的抓绒。
珊瑚绒Coral fleece:绒长、细密,像海里的珊瑚,所以叫珊瑚绒 ;
法兰绒Fannel :原本是指英国粗疏羊毛面料,后来移花接木到了绒比较短的涤纶面料;摇粒绒Polar Fleece:比珊瑚绒、法兰绒多了一道摇粒工序,把磨毛起绒的布经过摇粒机翻搅,热风吹拂,使绒毛与绒毛之间相互缠绕,结球,形成颗粒感;羊羔绒Sherpa Fleece:夏尔巴风格,羊羔毛绒毛更长更多,长得更像绵羊,羊羔绒本身就是摇粒绒的一种,如Nike Acg的羊羔绒夹克,Patagonia 风靡街头的Retro-X夹克,都是外观长得像羊毛,颗粒感非常明显的羊羔绒。
不过应用于户外场景的抓绒,则对重量、保暖性、速干性、防水性等有着更高的性能要求。这个时候就得聊聊户外抓绒界的巨头——Polartec。
Polartec:抓绒鼻祖
相比于羽绒,抓绒优点就是价格低廉、透气、亲肤、 柔软、易干、易打理等,也是中层保暖的有力竞争者,能够成为羽绒服、棉服的替代品。
Polartec则是抓绒界的标杆品牌,也是抓绒行业最大的品牌,旗下拥有400多种面料,从贴身层、中层保暖到外防护层均有涉猎,是许多像始祖鸟、猛犸象、北面、山浩、Burton、and wander、巴塔哥尼亚等一线品牌甚至美国军方的面料供应商。
Polartec在抓绒界称得上是王者,旗下的系列也多得数不胜数,并且每年还不断推出各种新材料,比如用于贴身层的有——强调高吸湿性和快干性的““Power Dry”、强调弹性的“Power Stretch”;中层保暖则有Alpha系列和长绒保暖的“High Loft”。
在Polartec的最受欢迎经典抓绒系列中,分为Micro、100、200和300。这个数字即每平方米的克重,也就是抓绒的重量。
一般来说,重量决定了织物的保暖性、透气性和舒适性。
微绒-低于100克/平方米的薄抓绒,非常轻薄;轻质抓绒 - 100克/平方米,透气性更好,便于打包,保暖性较差,适用于运动更激烈的徒步、越野跑和自行车;中等重量抓绒 - 200克/平方米,透气、保暖性更好,是春秋季节的好搭子;重磅抓绒 - 300克/平方米,保暖性好,但透气性较差,而且更重,适合用作外层。
采用micro fleece的连帽衫,还有一些品牌则制定了自己的评级系统(例如 Patagonia 的 R1和 R2)。
patagonia的R1采用polartec旗下 power grid,又被称为华夫格
山浩王牌产品——“毛猴”抓绒,也是采用了Polartec旗下蓬松度更高、更保暖High Loft抓绒面料。
High Loft 使用双面超长拉毛处理,形成类似动物皮毛的仿生学效果,手感也非常接近天然皮毛,热空气被隔绝在细密的毛发间,用尽量薄和轻的面料,实现超高的保暖性效果,同时面料的透气性还不受影响,同时有不错的疏水性和压缩性。
Mountain Hardwear采用polartec旗下 power grid,作为保暖材料,抓绒与羽绒和合成填充物等其他保暖材料截然不同。
首先,抓绒价格较低,可能会比较容易起球,但相当耐用(不要太靠近火源)。
抓绒也更柔软舒适,透气性明显更好,无论是休闲和高性能环境中作为中间层或保暖材料都具有巨大优势。但抓绒的保暖重量比无法与羽绒相媲美,而且它的防水性也不如合成保暖材料(大多数合成夹克会采用尼龙外壳和DWR 涂层)。
抓绒在户外恶劣环境下或许并不是首选,但抓绒早就有了自己的“绒门信徒”,看看现在,抓绒已经和冲锋衣一样席卷了城市潮流。
以上就是厦门纺织供应链展小编整理的内容,想了解更多,推荐您来参观厦门纺织供应链展。
文章来源:徒步中国